English

教育出版路向何方

2001-03-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王广存 黄新峰 我有话说

持续多年的袋鼠腾跃式快速增长之后,国内出版业的“骄子群落”教育出版社,2000年经历了全行业的经济负增长。一声“减负”,就使习惯了“吃天水”的教育出版社呛了这么一大口水,而这仅仅只是雨季的开始。教材限价令的闸门已然落下,非教育类出版社向教育图书领域的急剧扩张,民营发行企业的羽翼日丰,势必结束教育图书任由教育出版社驰骋分割的“圈地运动”,折入没有刀光剑影却厮杀惨烈的战国时代。

教育出版:这些年你过得好不好

2000年,国内教育出版社的老大江苏教育出版社“减负”后码洋损失2个亿,而在“减负”之前为7个亿;浙江教育出版社上年总码洋为6.8亿,2000年秋季教材的征订减少了60%,总利润下降10%,损失约600万元;江西教育出版社总码洋比上年下降了6000万;山东教育出版社今年总码洋下降了30%,利税大约为八千万,也比往年下降了30%。而其他各家教育类出版社的日子也不比他们好过多少。

从表层来看,似乎是“减负”造成了教育类出版社的“经济衰退”,但是从深层来说,这却是长期以来教育类出版社图书出版的结构性矛盾未能很好解决而在外力催动下的一次暴发性灾害——损失如此巨大,说是“灾害”也许并不为过。

然而对于教育类出版社健康持续的发展来说,这也许并不全是坏事,因为这将挤去各社发展中的泡沫——多年以来,教育类出版社在各省市出版系统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处于“大户”、“富户”的位置,经济效益令人称羡,但别社的钦羡之中总含有一些不服,因为许多教育类出版社享受了太多的政策优惠,是计划经济的宠儿,与别的出版社处于不同的起跑线上。虽然各家教育类出版社的许多人都能意识到这种局面不可能持久并在开拓市场方面做出不同程度的努力,但在市场化运作方面,往往还是处于相对的劣势,经济具有泡沫化的倾向。如果以这样的经营机制和人员素质直接驶入WTO这座漂满冰山的市场之海,教育类出版社非常可能成为一艘艘无法抵达彼岸的“泰坦尼克”号。

“减负”意外地造成了各家教育类出版社的经济软着陆。但是只要应对得当,他们在市场经济时代的发展将使这些损失变得微不足道,变成非常低廉而高效的学费。

虽然面临着现实和预期的多重巨大压力,但教育类出版社在多年的苦心经营之后,也装备了一些坚船利炮,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优势在手: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

从整个系统来看,各家教育出版社一般都具有以下优势:

1、完成或基本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得益于数年来的政策扶持和自身努力,各社均不同程度地拥有了较为雄厚的资金积累。拥有数亿元总资产的社比比皆是,更有一些社一年的利润就达到了一亿左右。

2、对教育行业较为熟悉。无论对教育行业的人员,还是教育市场、教育出版的内在规律,都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各社都在中小学教师教研人员中培养了大批素质精良的作者队伍,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成长为优秀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也有一些作者加入了教育出版社的编辑行列,形成了良性循环。

3、聚集了大量的人才。一方面,各社多年来都比较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另一方面,教育社近年来发展迅速、声望日隆,也吸引了大量人才。

4、注重创新选题的建设,出版了一批图书精品、拳头产品,社会形象良好。这是重要的无形资产。比如福建教育出版社的一套《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汇集了全国几乎所有重要学术领域的学术泰斗和学科带头人,对中国20世纪的学术做了系统总结,预计投资八百万。山东社准备出版《聊斋志异集成》,把《聊斋志异》从稿本、抄本、初刻本到清代以前的本子,汇成一书,20本左右,投资二百万。辽教社正在出版《新世纪万有文库》。苏教社出版了一套“全国特级教师文库”,江西社的“三思文库”,都是追求学术积累的浩大工程,几乎每家教育社都有这么几套“创牌子的”出版工程。在历年的各种图书评比中,教育社总是亮丽撩人。

5、各社都进行了多种经营乃至资本运营的尝试,获得了经验,取得了一定的实绩。比如福建教育社不仅向相关领域扩张,甚至斥巨资跨行业兼并了一家老牌国企,在出版界引起震动。

豪华旷世的“泰坦尼克”号初航即魂归冰海,而坚船利炮也并不能确保北洋水师避免甲午海战中覆亡的命运。如何发挥优势保持领先地位?教育出版人在思考和探索着……

走向市场: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

对各家教育出版社来说,近一年来有三条话题引起他们共同的关心,工作也围绕着这三条话题进行。

(一)如何应对“减负”、“限价”

山东社从1999年元旦前后即开始削减教材教辅,比别的社早了一年,针对形势,他们本着少品种、多批量、板块化、精品化的精神开发了一批与教辅相近的课外读物:

少品种,就是要求一个编辑室或者全社集中力量研究市场,一个编辑室一年可以搞一个品种或者全社一年搞两三个品种的课外读物,一个品种一二十册,每册印数达到十万左右,按这个思路开发了“课外阅读”、“名师解惑”丛书等系列读物。

板块化,把市场进行细分,比如“课外阅读”,可以搞两套,但绝对不互相冲击市场,每套印数在八万以上。

精品化,把教材教辅做成精品。一方面,每种教材每年中考高考后都组织人员研究修改,深受师生欢迎。另一方面从观念上将“大教育”变为“大教辅”,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用的都称作教辅,在出书结构上要占70%以上。在此基础上,开发一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用的教材,包括大学的部分教学辅导书。

1999年山东社的码洋和利润比以往都要高。而2000年利税却比往年下降了30%。这30%主要是被盗版了,除了个体书商、印刷厂,还有一些书店、学校联合起来盗印。可笑的是,盗版书甚至进入了该社所在片区的小学,进入了出版社子弟的书包。

针对利润剧减的严峻形势,江西社采取了“化解”的办法,加大素质教育图书开发力度,多搞课外读物,将一些“二类”图书转到了“三类”,采取给书店让利较多的发行方式,征订效果比较好,比原计划高出20%。但是一些书加印次数增多,印刷成本提高;即使这样,他们也没有放弃这部分市场。因为如果放弃,原有市场就会失去,还会被个体书商盗版。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不断引进、培养和激励人才。从当年毕业的研究生和社会上引进人才,引进高级专家;一年一次调整中层领导班子,调动人员的积极性;进行管理体制和产权体制改革:对一线人员包括编辑、制作、发行等人员,实行效益与收入直接挂钩,即国家工资保底,年终奖金按照工作从图书利润中提成;产权体制改革方面,对一些下属企业实行个人参股形式的改造,使产权多元化。

“减负”对浙江社总体影响不是很大。原因在于该社一般图书开发较早、较好,市场意识较强,比如《少儿百科全书》“名利双收”。并且开发了一些自出自用教材。目前致力开发初中、高中的教辅用书,增加“表外”品种,来弥补“减负”后的缺口。努力开发潜力很大的教师读物市场。

苏教社对于“减负”后的图书市场持乐观的态度,认为教育图书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大有文章可做,“减负”主要减学生课堂用书,如试卷、习题集等,但可以增加学生课外读物的出版,以质量优良的图书配合素质教育的开展。

“减负”之后,湖南社的教辅图书在提高印数方面遇到很大困难,但还是对搞省编教材倾注较大精力,积极参加国家新的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改革,力图创出符合素质教育规律、适合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的“国版”教材教辅名牌。

湖北社准备新开发一些教材,如与地图社合出地理教材,还准备开发历史教材。同时发展电子出版物,一是引进有一定市场和效益的外版,从去年看,赢利三百多万(未计投入);再将销售比较好的英语图书,如《英语手册》、“简明英语丛书”,搞成光盘磁带,销量较大。另外他们还注重发展期刊,拟办《探秘》杂志。《英语广场》没转成刊时销两万多,转成刊后销到三四万。搞第三产业:买了块黄金宝地,现在多家银行、证券金融企业想全部买去或租走四五千平米。

福建社注重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图书新品种的开发,开发了《小学英语教材》和《小学信息技术基础》。出版范围不断拓展,新增了电子及音像制品的开发与制作,《看电影学英语》VCD配英汉对白读物已经出版了二辑五十部,取得良好业绩。发行量数十万的《小学生周报》加入少儿网站联盟,拥有大量股份。下属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华彩印务有限公司引进国际顶级设备,向社会拓展业务;发行公司建立了批销中心;培训中心日趋成熟。

(二)如何应对产业化

山东社认为,关键在于要做大自己,做稳自己,做活自己。该社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步子较大,除了建办公楼、宿舍楼、仓库,买地盖高层建筑外,他们还有办学校的打算,因为有比较熟悉教育行业和教育规律的优势,国家对办学校也有一定的鼓励措施。该社还进行了一些金融投资。

湖南成立出版集团后,原教育社社长调集团任副总。出版集团包括了全省原新闻出版局所属的七家出版社,除大学出版社之外,还有两个层次:核心层,包括教育社和原来的出版公司。原来向人教社租型的全国统一教材的那一部分,现在全部交由教育社经营,纸张一块也划过来。把租型、原来省编教材、新编教材搞到一块,前景看好,问题在于没有一级法人资格(按照公司法的说法,叫委托法人代表。教育出版社另外挂牌,初定为湖南出版有限责任公司,目的是用三年时间,注册成一个企业法人,争取上市),只做成本这块,流转税和所得税由集团交。另外有一个紧密层,就是其他的六家出版社,还保留原来的法人资格。在做书的同时,湖南省鼓励各社办报刊。教育社有位同志竞争上岗,两年间把一份面向中学生的杂志印数从几万提到了二十来万。出版集团准备办一个报业集团,其中《潇湘晨报》将于今年三月创刊。

(三)对“十五”期间工作的设想

江西社在“十五”期间力图用活资金,他们的办法是:A、把现有资金变为固定资产。江西省出版总社允许各社进行购地、建办公大楼、建职工宿舍等投资。这样做的好处是:改善办公条件;有剩余房屋时可以出租;规避资金风险。B、进行资本运营,盘活资金。C、留出一部分资金进行图书精品的开发,打出品牌。

山东社“十五”期间计划出版一批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比如《华罗庚全集》,15卷左右;《王力全集》,30卷左右。还要出一批对学科建设、文化建设有比较重大作用的学术类图书。正在做的有八卷本的《中国教育制度史》、《中国教育哲学史》,29卷本的《20世纪自然科学回顾与前瞻》,九卷本的《古汉语发展史》,还有20卷本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卷本的《中国民俗文化通史》。另外要出一批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如《创新研究丛书》等。

他们在“十五”期间准备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方面加大力度。已经在搞继续教育的教材,搞得挺好。针对教育改革后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准备成立一个相应的编辑室。开展版权引进,逐渐打开市场,比如科技类、外语学习类的图书。上海教育社计划在“十五”期间完成三个转移。

1、从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经营格局转向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重。上教社出版两套教材,一套华师大主编,一套上师大主编,基本上把编辑力量都牵制住了,所以在打市场这一块没有拳头产品。今后将致力改变。2、从以图书出版为主转移到书刊并重。社办期刊不容易搞好,发行量上不去,只能以书养刊,这是国内许多社面临的问题。但在国际上却并非如此,日本讲谈社社刊销售收入在全社可占到70%到80%。所以说刊物发展的潜力巨大。世纪集团要求每社提出一到二家期刊,在“十五”期间实行自主经营,目标管理,“十五”期间使社刊收入在社总收入中上升到30%到40%。教育社《小学语文教师》在经营上将放开。3、从普通教育为主转移到普通教育与非普通教育并重。高校扩招之后,增加了数十万学生,市场很大。为此教育社已经成立一家高教编辑室,开发这一块市场。在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上采取并重战略。

远航已经启锚,好戏还在后头。各社是否能够破除坚冰,履险如夷,驶向新世纪的辉煌?让我们静心期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